# 文化资源概述

# 中国文化资源概述

文化资源在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早已被广泛使用,然而当今对于什么是文化资源,他的内涵、特征和功能是什么,如何更有效地开发利用这种资源,政界、商界和学术界众说纷纭,尚未形成定论。

一些学者认为,文化资源是指凝结了人类无差别劳动成果的精华和丰富思维活动的物质和精神产品或者活动,文化资源是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成果及其转化。在欧阳友权主编的《文化产业通论》中将文化资源定义为:能够突出原生地区的文化特征及其历史进步的活动痕迹,具有地域风情和文明传统价值的一类资源,包括历史遗迹、民俗文化、地域文化、乡土风情、文学历史、民族音乐、宗教文化、自然景观等。在我看来,要理解文化资源的内涵,需要从文化资源的文化属性资源属性两个层面进行剖析。

从文化属性看,文化资源首先表现为一种文化的形态,文化或文明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复合体。《辞海》对文化的解释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如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等一切社会意识形式。事实上,文化不但具有全人类共有的普遍性,也具有民族的区域性与差异性,文化既是历史沉淀的产物,又富含时代气息,文化会随着实践活动的进行而不断变化、运动。以一种文化形态作为表征的文化资源,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凝聚而成的,它通过文化创造、积累和延续所构建,表现为一种能够满足人类精神文化需求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它的主体部分是历史文化资源。

从资源属性来看,文化还具有资源的特征。资源通常是指可供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的自然要素与社会要素的总和。资源是创造人类社会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当前理论界一般把资源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自然资源,它是指能够进入人类劳动生产过程并被加工成生产资料的自然要素,如土地、水、能源、野生动物和植被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自然环境的定义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综合”。第二类是社会资源,主要是指人类通过自身提供的以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劳动力资源和经济资源,包括科技、教育、文化、信息、管理等非物质形态的资源。文化资源总体上就是社会资源。

综合以上对文化属性与资源属性的解读,我将文化资源定义为:人类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沉淀的,通过文化创造、积累和延续所构建的,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对象、环境、条件、智能与创意的文化要素集合。一般来说,文化资源有三种形态。一种是符号化的,如建筑、绘画、石刻、音乐、工艺、典籍等,这类文化资源可以复制、加工、转换并融入文化产品中。二是精神性的、非物态的文化内涵,表现为影响我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及信仰等,这种形态的文化资源随不能直接转化为文化产品,但它可以内化到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社会实践。三是经验性的文化技能和创新型的文化能力,它不仅包括由人掌握的一种文化活动技能,如写作、歌唱、舞蹈、绘画、演奏、设计等技巧,还包含文化创作者突破前人的模式和独创性思维、动手实践能力,具体体现为文化创意、文化构思及推广决策等方面。

# 文化资源特征

从文化资源的价值特性来看,文化资源具有价值的潜在性、滞后性、整体性和区域性等特征

文化资源的潜在性与文化资源的存在形式有关,计算价值的前提是对象化和具象化,而在庞大的文化资源体系中,只有一部分可以对象化,这客观的决定了文化资源价值的潜在性。虽然文化资源很难度量,但是它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优秀的文化给人以美感、激情和力量,具有强烈的冲击力、震撼力和感召力,能够升华思想、激扬精神、淳化道德、陶冶灵魂。这类的文化资源不但是维系统一和团结的纽带,更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由于大多数文化产品的功能是在审美过程中释放的,是一个持久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文化资源价值的滞后性。对文化资源价值的滞后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是部分文化产品的稀缺性,如古董和字画等文化产品经过年代的沉淀,其价值往往超常增加。其次不同文化素养的人群对同一个文化产品会有不同的感受,人们对文化资源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最后是文化资源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高层次消费需求的增加而不断增值的,这也客观的决定了文化资源的滞后性。

文化资源的整体性主要是通过文化整体反映。比如,城市的格局,街道和居住区的布局,都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单一建筑可以表达的。历史文化遗迹也有特定的自然背景作为依托,需要表现为一种整体的景观。另外,民俗这样的文化资源,是由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习俗、民族歌舞的综合要求构成的,破坏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有损于民俗文化资源品相的整体性。

文化资源的价值还具有地域性特征,由于人们的审美标准和情趣不具有普遍性的一面,还表现为地区和民族的差异,不同的地区和民族对文化的价值都有不同评价。

从文化资源的所有权来看,文化资源具有共享性和非独占性特征

和自然资源一样,文化资源也存在产权归属,但文化资源产权拥有者并不一定会对这一资源完全独占独享。随着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和文化资源产业化进程的加速,文化资源的占有主体越来越被淡化和模糊化。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本民族文化资源就会被别人无偿使用,从而造成文化资源的流失,所以对于文化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尤为重要。韩国端午祭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国迪士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功夫熊猫》都给我们敲响了守住文化资源阵地的警钟。

从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来看,文化资源表现为消耗性与非消耗性、可再生性与不可再生的统一

自然资源的利用一般是消耗性的,有许多自然资源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石油资源等都是不可再生的,这就决定了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与消耗性。作为无形资源基础的文化传统、民俗风情、品牌资源等,都可以反复利用,具有非消耗性。

但是如果以资源消耗型和环境污染型模式来开发文化资源,盲目地发展消耗型文化产业,忽视文化积累和文化资源的再造,就会导致文化资源的严重破坏与消耗。文化产品的不健康会导致文化环境的污染,社会流行恶搞对传统文化与红色经典文化,对传统随意篡改,这样会解构精神文化的内涵,所以我们说文化资源的特征表现为消耗性与非消耗性的统一。

作为精神文化的资源通常都具有可再生性,这种可再生性使得文化资源可以作为文化要素不断地在不同文化产业结构中发挥作用。如传统文化的和谐观念,既可以是一种宇宙观、道德观和政治观,也可以是一种企业文化观,它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企业中再生出新的文化内涵。

而作为物质文化形态出现的文化资源,如历史文化遗迹、文物等都是以往特定历史和社会环境中活动的产物,具有时空规律性、环境制约性、唯一性和独特性,一旦时过境迁,就不再重复,一经消失就不会再生,因此文化资源还具有不可再生特性,表现为可再生与不可再生的统一。

# 文化资源构成

文化资源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形成不同的分类体系,从文化资源的统计与评价的角度,文化资源可以分为可度量文化资源与不可度量文化资源。可度量的文化资源是指可以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来具体评估和测量其瞬间利用价值的文化资源类型。而不可度量的文化资源是指不能用现实价值来衡量的文化类型。

从时间的角度,文化资源可以分为文化历史资源和文化现实资源。文化历史资源主要是指前人创造的文物凝聚,其典型代表是文化遗产。而文化现实资源是指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成果转化,其代表是创意、发明、专利。

从文化资源的形态属性角度,可以分为物质(有形)文化资源和精神(无形)文化资源。为了区域文化资源评估的需要,一些学者还将文化资源根据当地的特点进行了具体分类,比如文化环境、物化载体、社会组织、节祭礼仪、文艺工艺、文化人物等类型。欧阳有权主编的《文化产业通论》将文化资源的基本类型分为历史遗迹、特征物象、自然景观、人文活动等4类、20个亚类、110个基本类型。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资源可以分为七大文化系列,即人文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园林艺术文化、娱乐休闲文化、现代科技文化等。这些文化系列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标示和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基质特色和精神风貌,既是丰富多样的文化形态,又是宝贵的文化资源。

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将世界遗产分成自然遗产和历史文化遗产两个大类。历史文化遗产又细分成文物、建筑群和遗址。1985年我国正式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我国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和文化遗产贯穿历史烟尘,多方面展示了我国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人类历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博大精深的文化创造是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它不仅是文化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重要特征,也是文化产业独有的精神气质的根本。我们丰富的无形精神文化资源主要分为如下几大类:

  1. 优良的精神传统资源。如我国传统儒家思想中“为仁”、“敬德”、“诚信”、“忠恕”、“孝悌”、“知勇”、“义耻”的道德教化。《大学》“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等。
  2. 通过文化艺术体现出的艺术审美资源。如道家思想中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理念的追求。《诗经》代表现实主义气质,《离骚》体现的浪漫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