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表所需的财务知识
人类社会的蓬勃发展源于不断演进的生产活动,而演进的核心在于物质资料的生产。在生产活动中,人们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取得了丰硕的劳动成果,但同时消耗了一定的人力、物理和财力。在这个复杂而不断变革的过程中,人们始终追求以最小的劳动消耗获得最大的劳动成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加强对生产活动的管理尤为重要,这就要求以特定的方式记录劳动消耗和劳动成果,并对记录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会计作为适应管理需求而产生的技术,在此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会计主要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借助一系列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的核算和监督,其目的在于提供有价值的经济信息,以提高经济效益。会计的核心任务是确认和计量组织的各项经济活动,并精细处理这些活动的会计信息,最终生成会计报表。这一过程不仅准确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而且可以为利益相关方提供直观、可靠的数据,以支持经济决策和组织监督。
# 数据资源入表的基本流程
在会计中,数据资源入表的基本流程涵盖数据资源识别、资产类型确认、成本归集与分摊以及列报与披露四大环节。
- 数据资源识别阶段。企业需进行严格的筛选与评估,确保所识别的数据资源符合入表标准。这一阶段不仅要求对数据资源的合规性、权属清晰度以及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可能性进行深度剖析,还需对数据资源的用途、质量、可靠性、安全性、保密性及潜在价值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通过全面而细致的评估,企业能够筛选出真正符合相关法规和会计准则要求的数据资源,为后续的入表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 资产类别确认阶段。企业需要根据数据资源的特性及运用场景,划分其所属资源类别,如无形资产或存货等,这一阶段的核心在于确保数据资源的正确归类,以便企业采取适当的会计政策与方法进行处理。此外,明确的资产类别界定为后续成本归集与分摊提供了坚实的支撑,确保成本能够合理分摊到各个资产类别中,为后续计量工作奠定基础。
- 成本归集与分摊阶段。企业需对数据资源执行严谨而精确的初始计量,一旦数据资源符合入表条件且资源类别得以明确界定,企业将依据会计相关准则所规定的计量原则与方法,以历史成本作为基准,展开对数据资源的首次核算。这一阶段的核心在于确保数据资源的账面价值能够精确、客观地反应企业付出的实际经济成本。为确保财务报表能够准确、及时的反应变化,对已入表的数据资源还有进行后续计量。
- 列报与披露阶段。企业承担着将数据资源相关信息以清晰、透明的方式呈现给内外部利益相关方的责任。为确保列报与披露的数据资源信息具备准确性和可比性,企业需要严格遵循相关的会计准则和法规。这包括披露数据资源的计量方法、计量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以及它们对企业未来预期利润和现金流的潜在影响等信息。
# 数据资源识别
数据资源是否能够在财务报表中确认为一项资产是各方关注的一个重点。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因此,企业在判断相关数据资源是否可以确认为资产时,必须要满足以下3个前置条件:
- 该数据资源应为企业拥有或控制。《企业会计准则》对于“拥有或控制”的定义包含两层含义,企业既可以证明对某项资源拥有所有权,有可能通过证明虽然不享有拥有权,但该资源仍能被企业控制。这就强调了在确定数据资源归属时,不局限于所有权的概念,企业对数据资源的拥有或控制不比完全依赖于对数据所有权的证明。“数据十二条”在数据权属的建构上放弃了“所有权”的概念,明确提出了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和数据产品经营权的“三权分置”的数据产权制度框架。因此,判断企业是否控制数据资源,主要应关注并判断企业是否享有三权中的部分权利,对外采购的数据资源,企业可以通过具体的合同和协议文件来证明相关权利和责任关系,自主开发的书记资源,可以通过活动数据资源登记证书来证明对数据资源的控制。
- 与该数据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将流入企业。通过将数据资源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结合,或者通过许可、转让、提供数据服务等方式进行外部利用,企业能够发掘并实现多方面的经济效益。在资产入表时,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是相关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可能性,企业必须对其可能带来的经济利益进行严谨估计,并提供清晰、可验证的证据来支持这一概率评估。这包括评估数据资源在业务运营中的潜在价值、外部潜在的商业价值等等。对于企业内部生成的数据资源,确认其相关经济利益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资源价值发现与提升机制,应结合历史数据、市场趋势、技术创新等因素进行全面分析。
- 该数据资源的成本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根据《暂行规定》,企业的数据资源在入表时将被确认为无形资产或存货这两种资产类别,并依据无形资产和存货相关的准则进行会计处理。这两种资产类别均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并要求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在进行资产入表的初始计量时,企业必须要严格遵循会计准则中关于各类资产成本构成的支出和金额的具体规定,确保真实地反映资产的实际成本。
满足前置条件后,进行合规性审查也至关重要,其能够确保数据的合法性、正当性和安全性,数据合规性审查通常会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 数据来源合规性审查。确保数据来源合法、正当,没用侵犯他人权益,如隐私权、知识产权等。
- 数据处理合规性审查。检查数据的处理方式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确保不涉及敏感数据的非法处理。
- 数据存储合规性审查。评估数据存储的安全性和合规性,确保数据不被非法访问、篡改或丢失。
- 数据内容合规性审查。对数据内容进行检查,确保其不包含违法、违规或不良信息。
- 数据使用合规性审查。确保数据的使用目的合法、正当,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隐私政策。
- 数据传输合规性审查。检查数据的传输过程是否符合安全标准,防止数据泄露或非法截获。
- 数据管理合规性审查。评估数据管理的流程、制度和人员配置是否合规,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 数据经营合规性审查。对于涉及数据经营活动的企业,确保其经营活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不侵犯消费者权益或社会公共利益。
# 确认资产类别
通过数据资源识别确定哪些数据可纳入财务报表后,接下来的环节是确认这些资产类别。数据资源分划分为内部使用和对外交易两大类,确认过程详见下图。
随和数据资源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新型的数据资源类型,目前来看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资产。在确认无形资产时,必须要满足如下几点可辨认性的标准:
- 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划分出来,并能够单独或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
- 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与该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 该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
- 无形资产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
- 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在确认存货时,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个关键条件:
- 与该存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 该存货成本能够可靠计量。
# 成本归集与分摊
在初始计量阶段,《暂行规定》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即企业应当基于历史成本对数据资产进行初始计量,这意味着在确认数据资源作为无形资产或存货时,企业应当以其获取或生产该数据资源时的实际成本作为初始计量基础。
企业通过外购方式取得确认为无形资产的数据资源,其初始计量需要全面考虑与获取数据资源相关成本。这些成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 购买价款:企业支付给数据资源提供方的直接费用。
- 相关税费:与企业数据资源交易相关的所有税费,如增值税等。
- 直接成本:企业的数据资源在达到预定用途前,往往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工作,如数据脱敏、清洗、标注、整合、分析、可视化等。这些加工过程支出也应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如这些服务支出不符合无形资产混着规定的定义和确认条件,那么其支出应当计入当期损益,而不是无形资产成本。
- 其他支出:如数据权属鉴证、质量评估、登记结算、安全管理等费用。
企业通过自行开发方式取得确认为无形资产的数据资源,其初始计量的过程需要严格区分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
研究阶段支出通常涉及数据资源探索性研究和初步设计,由于这一阶段的工作往往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此其支出应计入当期损益。当数据开发进入实质性阶段,且同时满足《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九条规定的五项资本化条件时,开发阶段的支出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的成本。其成本主要涉及到人力资源成本、数据采集/采购成本、数据许可成本、数据加工处理成本、数据维护成本、硬件设备成本、软件工具成本、数据存储成本、数据安全合规成本、专业顾问登记和审计费用等等。
企业如果通过外购方式取得确认为存货的数据资源,其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保险费、数据权属鉴证费用、质量评估费用、登记结算费用、安全管理费用等等。
为确保财务报表中的资产和负债能够真实、准确的反应当前企业的经济价值和潜在风险,后续计量会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定期评估数据资源的使用寿命、可变现净值等因素,企业可以及时调整其账面价值,避免资产或负债的虚增或虚减。
企业应当对确认为无形资产数据资源的使用寿命进行估计,重点关注数据资源相关业务模式、权利限制、更新频率和时效性,以及有关产品或技术迭代等因素。在持有确认为无形资产的数据资源期间,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等规定确认相关收入。
在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出售确认为存货的数据资源时,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将其成本结转为当期损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