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国内外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智慧城市的建设列入了中长期发展战略,并采取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以维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国外智慧城市最早可以追溯到1992年新加坡首次提出“智慧岛”计划,21世纪初期,美国、韩国、新加坡开展了智慧城市实践,其中欧洲和亚洲开展的较为积极。在发达国家,几乎都制定了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或计划。
- 美国纽约于2009年提出“城市互联”行动计划,通过完善移动通信、网络热线服务等,增加政府、民众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主要包含311市民服务热线的盖章,增加311服务热线网络版,推进电子健康记录工作,整顿全市散乱独立的数据中心,并进行电子邮箱系统升级改造,建立纽约城市商业快递网站,向低收入群体普及带宽服务,建立智能停车系统。
- 巴黎为快速发展城市光纤网络、推广WiFi和全民共享网络,与2006年提出“数字巴黎”计划,为此各地方政府成立了由市长、议员和电信专家组成的关系小组,并要求各级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提供的窗口服务必须要进入网络,推进政府、企业和家庭上网的同时,积极推广电子商务、网上教育、网上医疗、消费卡、居民卡等服务。
- 东京提出了基于智能卡技术的“东京泛在计划”。为确保都市圈内各城市间的协作,日本政府对整个区域制订了统一的规划。同时政府从都市圈大局出发,出台交通、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产业一体化等区域政策。这些区域政策的实施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不划分具体的城市等级,适用于整个都市圈内的所有成员城市。
- 新加坡于2006年提出了第六个信息通信产业发展蓝图,被称为“智慧国家2015”计划,这是一个10年的计划,共投资40亿新元,目标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将新加坡打造成一个智慧国家、全球化城市”。这个计划主要是探讨未来10年内包括感应技术、生物识别、纳米科技等技术的发展趋势,并说明这些科技的演进将带动信息通信相关产业的发展,以构建一个真正通信无障碍的社会环境。
发达国家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更强调人的互动参与,注重对人的服务。新加坡制定的“智慧国家2015”向人们展示了信息技术将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和交流方式,为了给国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新加坡从网络开始,大面积普及光纤覆盖范围,电子政务方面,实现了无缝管理的一站式便民服务,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下,互联网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对信息的处理、加工、转换进行了实时更新,对交通也提供了便捷的服务,为出行的国民提供了准确的时间、线路以及出行模式。
发达国家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普遍重视绿色和低碳发展,欧洲的智慧城市借助只是共享和低碳战略实现节能减排,推动城市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通过发展低碳住宅、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提升能源效率,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绿色智慧城市。
与国内智慧城市如火如荼的急速推进不同,发达国家智慧城市建设往往是平稳有序开展的,各级政府根据辖区内的具体情况,根据国家的统一规划,对智慧城市建设进行合理引导,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 国内智慧城市的发展情况
近年来,国内众多城市把建设智慧城市作为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积极探索,也相继出台了相关规划政策,但是由于中国城市和地区的基础条件不同,所以为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既定的发展战略目标,各地在建设过程中选择的方式和路线各有侧重。
随着国家强国战略、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等计划的实施,城市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各城市的区位条件和资源丰富程度有所不同,智慧城市的建设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区域差异,因此智慧城市在各省份、各领域的发展也不尽相同。
# 智慧北京
北京于十三五时期提出紧扣信息化引领智慧发展,建设新型智慧北京“一条主线”和发展“互联网+”与物联网、大数据与云计算“两条辅线”,部署实施“一个基础、三个领域、两个专项”的132战略任务,实施八项重点工程。
“智慧北京”是指信息化政策制度环境更加完善,信息化整体发展水平保持全国领先、迈入国际一流行列,信息化成为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创新升级发展的引擎,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助推器,使北京成为全球互联网创新中心、两化融合创新中心、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其具体目标包括建成国际一流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惠民服务便捷化、普惠化,形成精准化、智能化城市治理体系。形成高端、智能、绿色、融合的产业发展格局,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
# 智慧上海
上海提出要抓住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契机,着眼信息化助推“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助力社会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贴近群众需求和服务改革发展为导向,深化智慧城管、建设智慧政务,推进区域示范,依靠主题企业,进一步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级,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探索智慧城市建设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措施。
智慧上海以五大行动引领,推动28个重点专项,基本构建起以便捷高效的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体系为重点,以高速泛在的下一代城市信息基础设施体系、绿色高端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自主可靠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为支撑的智慧城市体系框架。智慧城市建设成为上海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城市软实力的强大支撑和重要基础,上海信息化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国内领先,率先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 智慧深圳
深圳围绕着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目标、建设一座科技、人文和生态的智慧型现代化城市。以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水平为宗旨,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智力和信息资源,增强城市自主创新引领能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企业主体作用,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应用,加快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全面提升城市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市民生活幸福水平。
智慧深圳以“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服务创新、产业发展、保障安全、质量提升”为主线,重点从6个方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构建电子公共支撑体系、提高城市运营管理水平、改善民生应用领域信息服务、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培育新型战略产业集群发展。
# 智慧南京
南京打造智慧城市将聚焦加快提升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构建精细化城市管理体系、完善便捷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实现网络安全长效化管理五方面工作。
在加快提升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方面,将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宽带网络,建设“城市光网”、无线宽带城市,实现全是无线宽带全覆盖。在构建精细化城市管理体系方面,将以大数据开发应用为中点,推进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建成城市级人口资源基础数据库、城市管理等综合数据库、社会保障等专业数据库,建成多个城市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在完善便捷化公共服务体系方面,将在民政、教育、医疗、社区及养老服务等民生领域,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在安全的前提下,将就业、教育、医疗、旅游、出行等各类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在建设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方面,将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积极发展云计划、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产业及智能硬件、3D打印等新兴制造产业,在实现网络安全长效化管理方面,提升基础信息网络和核心要害系统的安全可控水平。
# 智慧城市发展的新阶段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不断推进,随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全面贯彻,城市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新型智慧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新的思路就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进行顶层设计,形成全国或全域统一的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结合本地线下服务,实现集约化管理服务,打破了以往以一个城市为单位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六个一”系统工程:
- 一是构建一个开放的体系架构。新型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需要遵循体系建设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构建开放的体系架构,通过“强化共用、整合通用、开放应用”的思想,指导各类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 二是构建共性基础“一张网”。为了实现城市的精准感知、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惠民服务的无处不在,要构建一张天地一体化的城市信息服务栅格,夯实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
- 三是建立一个通用功能平台。为有效管理城市基础信息资源,提高系统的使用效率,要构建一个通用功能平台,实现各类信息资源的调度管理和服务化封装,进而支撑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智慧化。
- 四是建立一个数据体系。海量数据是新型智慧城市的特有产物,要建立一个开放共享的数据体系,通过对数据的规范整编和融合共用,进而有效提高决策支持数据的生产与运用,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的科学性和智能化水平。
- 五是建立一个高效的运行指挥中心。为更好地对城市的市政设施、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宏观经济、民生民意等状况有效掌握和管理,需要构建新型智慧城市统一的运行中心,实现城市资源的汇聚共享和跨部门协同联动,为城市的高效精准管理和安全可靠运行提供支撑。
- 六是建立一套统一的标准体系。标准化是新型智慧城市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需要通过政府主导,结合各城市特色,分类规划建设内容及核心要素,建立健全覆盖“建设、改革、评价”三方面内容的标准体系。
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比较丰富,从技术操作层面来说,一般是从下至上,首先是对基础的网络和数据感应系统的构建,其次是对大数据的收集和大数据平台的建立,然后才是开发应用、提供各类智能公共服务。在规划智慧城市是,应该从上到下,一定要考虑到当地政府、当地企业、当地市民最紧迫的需求、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归纳起来,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必须要以为民服务、城市治理、高效有序、数据开放、共荣共享、经济发展、绿色开源、网络空间安全为主要目标,通过体系规划、信息主导、改革创新,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现代化深度融合,通过迭代演进,实现国家与城市的协调与发展。
# 智慧城市发展的目标
智慧城市的服务主体是公众、企业、政府和城市自身管理四个主体,任何地区构建“智慧城市”时,都应该从这四个维度出发,提出实现公众生活智能便捷、企业智能运营、政府职能服务和城市智能运转的目标,依托现金的信息感知技术和智能应用体系,围绕政务、民生、产业等多个领域,利用新一代通信网络和信息技术,实现产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促进城市运行管理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和敏捷生活质量的提升。目标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 实现基础设施智能化:发展智能建筑、实现建筑设施、节能、设备、安全的智慧化管控。发展智能交通,实现交通诱导、指挥控制、调度管理和应急处理的智能化。发展智能电网,支持分布式能源接入,居民和企业用电智能管理,发展智能水务,构建覆盖供水全过程、保障供水质量安全的智能供排水和污水处理系统。发展智能管网,实现城市地下空间、地下管网的信息化管理和运行监控智能化。对城市状态、功能和管理的实时监控、全面感知。采用传感器和智能系统,立体、全方位地感知城市环境、状态、位置等信息的变化,并对感知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和处理,保障城市各系统高效、和谐地运行。
- 实现规划管理信息化:发展数字化城市管理,推动平台建设和功能拓展,建立城市统一的地理空间信息平台及建筑物数据库,构建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统筹推进城市规划、国土利用、城市管网、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市政基础设施管理的数字化和精准化。
- 开发智能融合的应用。融合是智能应用的关键和前提,由全面感知带来的海量数据,要通过智能融合技术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和分析,所以要引入综合集成法(信息融合、综合研判、关联),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得到具有预测性的信息,提高系统的决策能力和水平。
- 实现社会治理精细化:在信用服务、应急保障、环境监管、治安防控、市场监管、公共安全等社会治理领域,深化信息应用,建立并完善相关的信息服务体系,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 实现公共服务便捷化:建立跨地区及跨部门的业务协调、共建共享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发展城市就业、社保、教育、养老、医疗和文化的服务模式。
- 实现产业发展现代化:加快对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推进其制造模式向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服务化转变,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推动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集成发展,创新并培育新业态。
#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误区
在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下,部分城市在建设发展智慧城市中也存在一些误区,加之社会各界对智慧城市的战略意图和内涵特征的理解偏差,很多城市在事件过程中出现了诸如“重项目轻规划”、“重建设轻应用”、“重模仿轻研发”等问题。目前部分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有如下几个误区:
- 智慧城市就是信息化:智慧城市和传统信息化的相似点是最终智慧城市会落在信息化支撑服务商,但不同点在于要跨越过去行业之间烟囱式割裂建设的壁垒,实现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如果只是在传统信息化前面加一个智慧的帽子,这样建设的实质并不会有什么变化。
- 智慧城市可以速成:很多地方政府对智慧城市的建设寄予厚望,希望短期内迅速改观城市当前落后的面貌,所以就设置了大量的项目,希望可以通过完成这项项目达到城市快速发展的目的,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碎片化的项目很难互联互通,期望值过大导致部分人员急功近利,最终浪费了很多人力物力资源。
- 智慧城市可以照搬: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很多城市不考虑自身发展情况,一味地照搬其他城市的建设内容,导致智慧城市千篇一律,所以如何突出自己城市的特色,是一个建设前需要考虑清楚的课题。
- 智慧城市和自己无关:有些管理者认为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是信息产业部门的工作,与自己无关,本部门工作已经做的足够好,不需要额外参与智慧城市创建工作,智慧城市是复杂的运行系统,涉及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部门联勤联动,此案使工作和决策更科学,所以数据交换和共享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各部门都有责任提供并保障数据的可靠性。
- 一两家好企业就可以构建智慧城市:很多城市显示的做法是寻找一两家国内比较有经验的企业,与其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将所有项目都交给该公司规划和建设,这样会出现很多问题。智慧城市建设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是民生服务,而企业着眼点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大量与城市正常运行相关的核心数据也会涉及到重大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