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辅导一个人?

辅导这个词包含很多层意思,比如培训带人、传授技艺、纠正动作等。很多人有一个误区,就是觉得辅导一个人太麻烦不划算,几年前,对于辅导别人这件事,我特别抵触。当时我觉得工作中,我只要证明自己能干就行了,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有教别人怎么做的功夫还不如自己干。

换一个视角来看这个问题:辅导人,既是考察能力,也是考察人品。我们再能干,但是你手里的活非你不可,别人接不过去,也是不健康的。从管理的角度来说,过分的依赖关键资源,会制约团队的整体发展。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不足以提升团队的整体水平,所以辅导人是一个工作中提高团队能力的必备技能。

分享一个我自己的故事,我初带团队的时候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就是感觉明明自己在尽力教下属做事,但是他的学习效率并不高,而且也不是情愿学。过了很久我才意识到,其实是我辅导的方式不对。工作中有一个准则就是:辅导他人,不能教价值观念,要教行动方法。

“你应该怎样做人”,“你应该怎样面对工作”,“你应该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我以前怎么怎么样”,这些其实都是在灌输价值观念。传播价值观念有两个问题:

第一,无法透明。我们并不知道对方的真实想法,我们大谈特谈的人生经验,可能对方压根就不认同。而我们“年轻”的时候,可能正是对方最不想成为的样子,所以输出价值观念,在辅导的过程中会起到反作用。

第二,无法度量。价值观念往往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我们理解的价值可能和对方理解的并不一致,我们可能说了半天,对方听得似懂非懂,下次遇到问题对方可能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几个回合下来,双反可能就会激发出矛盾,双方的关系就会朝恶性的方向发展。

所以,辅导别人,不能停留在理念的沟通上,理念要落地,价值观念也要翻译成行动方法,才有可能辅导成功。分享一个案例:李希贵在《学校如何运转》这本书里分享了一个非常小的事儿,叫“如何利用黑板”,看完大家就会理解什么是把价值观念翻译成行动方法了。他是这么写的:

  • 检查板书字号大小。确定坐在最后一排的学生能够看得清楚;
  • 利用黑板的上半部分。只有确定后排的同学不会被前排挡住时,才使用黑板的下半部分;
  • 列出上课计划。将要讨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这样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时,学生仍然能够看到问题;
  • 在黑板上写字,背对学生时,不要再讲课;
  • 尽量课前在黑板上写好板书内容,使学生对将要上课的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
  • 将学生的话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有机会在黑板上写字;
  • 慎用黑板擦。在删除所写内容之前,应该进一步强调这些观点的价值;

就这么几条规则其实就把重视教学质量这一个观念,翻译成了具体行动的方法。这些方法都可以很快落地执行,也能透明化地去做检查,对于老师来说面对这样的辅导,就可以很清晰的知道未来自己应该如何利用黑板了。

关于辅导之前其实还需要做一些准备,那就是植入目标+发现盲区

什么叫植入目标?其实辅导是一种给人“力量”的沟通,植入目标就是给对方一个正向的拉力,给他听你说话的动力是启动辅导的前提。举个例子:假设我们负责部门的一个组长和组员闹矛盾了,我们作为这个部门的负责人该怎么教他?借用植入目标的做法,其实就可以这样和他说:“你现在带几个人的小团队,这么干可能不会有太多负面影响。但是将来你要带几十人的大团队,那就要换种方式和同事相处。如果想保持团队融洽,可以这样这样做......(具体说明行动方法),这样会特别加分”。

发现盲区是什么意思?在工作中看到一个不那么好的行为时,我们应该默认为对方是不懂、不会的,这部分工作可能是他的盲区,而不是意愿和态度出了问题:

  • 有的时候我们会吐槽身边的同事不负责,其实可能不是他不负责,而是没有人和他讲过如何才能完成工作的闭环。
  • 有的时候我们会认为同事故意拖延,其实可能是没有人告诉他应该如何做时间管理。
  • 有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同事工作没有用心准备,其实可能他只是没有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

把问题归结为不懂、不会,这是对别人善意的揣测,如果带着这种善意出发,我们就会把注意力聚焦在他的能力盲区上。我们知道了对方有盲区,定位到问题的原因,才能去辅导他。

总结一下

首先,辅导教的是行动方法,不是价值观念。其次,辅导前需要做两个准备工作,第一步植入目标,第二步发现盲区。只有把这两步做了,才能真正的开展辅导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沟通关系。所以,当我们准备要去辅导别人的时候,一定要先问自己:我有没有准备好给他植入那个目标,我准备这么表达这个目标呢?我有没有让他充分表达,以便我发现他的盲区呢?